从中华传统经典阅读中找寻文化自信(于欣校长)
作者:学校办公室 来源:徐州市三十三中 发布时间:2019年11月14日
从中华传统经典阅读中找寻文化自信
徐州市第三十三中学 于欣
据英国《卫报》报道说:英国的教育家不但提出了儿童在四岁时就该读莎士比亚,而且有的幼儿园从小班已开始尝试,并且获得了可喜的成果。他们提出孩子在四岁时还不会被语言所吓住,他们在那时候就接受莎剧,反而获得了崭新的语言境界。如果等到十四岁时再叫他们读莎士比亚,那就太晚了。英国人的这种文化自信和教育实践,让人肃然起敬。我们的当下的文化自信如何呢?
我们离“文化自信”距离有多远?
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七部分——“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”提出:“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、人文精神、道德规范,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,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。”读后令人振奋,也更发人深省。
作为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人和管理者,仔细审视我们当下的教育现状和国民的阅读现状,我们离“文化自信”还有一段或远或近的距离。
一百多年前,西方列强的声声炮响,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百年耻辱和深重灾难,也送来了迥异的西方文明。如今,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,我们在物质层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在精神层面却陷入某种困顿和尴尬:我们并未充分获取西方文明的真髓,却又与自己的传统文化渐行渐远。
随着全球化的发展,我们仿佛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:只有被国外肯定与承认,我们才肯自我肯定,承认自我。一个文学家是否成功要看他是不是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;一个电影导演是否成功要看他是不是入围奥斯卡;谈起教育哲学如果不提起苏格拉底、夸美纽斯、赫尔巴特,好像就没有跨文化的视野;举国上下对我们的传统节日越过越淡漠,却对西方的圣诞节、情人节甚至万圣节乐之不疲……这种种现象,究其根本,还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。
早在20世纪初, 梁启超就注意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。在《欧游心影录》中,他彻底放弃“科学万能”的迷梦,主张在中国文化上“站稳脚跟”。他引用了一个法国人的话:“西方文化已经破产, 还要等到中国文化来救我们, 你们何必又到欧洲来找药方呢”,以此说明唯有以中国优秀文化作本位, 再造出一种新的文化传统,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。梁漱溟在《东西文化及其哲学》一书中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加高度的赞扬:“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”,全世界都要走“中国的路, 孔家的路”。
当前的语文教学,如何重拾文化自信?
首要问题要弄清楚什么是“经典”。《文心雕龙》中说经典是恒久之至道。老子《道德经》中说立德、立功之后立言为经典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中解释“经典”就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。在中国文化中,诸如,儒家的“四书五经”,道家的《老子》与《庄子》,墨家的《墨子》,兵家孙武的《孙子兵法》,法家的《韩非子》,以及《史记》、楚辞、唐诗、宋词,等等,这些都属于经典著作。犹如“精神母乳”,是哺育一个民族心灵的精神源泉,是引导人安身立命的典册。
纵观我们当下的基础教育阶段,且不说小学、初中,对中华传统经典的阅读要求少之又少,就是高中阶段也不免失之偏颇。我们来看高考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和北京,江苏省规定高中生必读十部书目:《三国演义》、《红楼梦》、《呐喊》、《边城》、《家》、《雷雨》、《哈姆雷特》、《巴黎圣母院》、《欧也妮·葛朗台》、《老人与海》;北京市高考规定了12部必读名著:《论语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红楼梦》、《呐喊》、《边城》、《四世同堂》、《红岩》、《平凡的世界》、《雷雨》、《欧也妮·葛朗台》、《巴黎圣母院》、《老人与海》。
但作为一线语文教师,我们不禁要问:为什么只是这10部或12部?评判、选择经典的标准是什么?这些必读经典中,除《论语》外,余下的全是中外小说或戏剧,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阅读,我们无异于自弃阵地,自丢家园。《墨子所染》云:“人性如素丝,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......固染不可不慎也”。清代诗人萧抡谓《读书有所见作》曰:“人心如良苗,得养乃兹长;苗以泉水灌,心以理义养。一日不读书,胸臆无佳想。一月不读书,耳目失清爽。”可见阅读之于心灵成长的重要性。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,如此放任民族文化心灵的濡染和形塑,当然就会出现上文所述的文化盲从和文化乱象。呼唤中华传统经典教学地位的回归,呼唤中华传统经典教学课程的重建,呼唤中华传统经典教学评价的嬗变。
其次是明确如何阅读经典。这在今天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。在多媒体时代和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,提倡阅读经典需要阅读信仰和阅读定力。
必须重视中华传统经典阅读引领。正如黑格尔所说:“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,他们才有希望;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,那是没有未来的。”也就是说要找回文化自信,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,高度重视中华传统经典教学,让每一个华夏儿女,自幼在心灵深处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,然后开枝发叶,根深叶茂,才能在坚定文化自信秉持文化定力的同时,继承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的的优秀文化,从而占领文化制高点,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。才有望走出困境,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。
阅读经典要遵循规律讲究方法。孟子云,“先立乎其大者,则其小者不可夺矣”,指的是读经典要从大处着眼,抓住经典中最精彩的东西。在具体方法上,一是匍匐在字里行间下苦功读,板凳甘坐十年冷,文章不做半句空;二是直接读,直面经典,不要借助于二手研究著述;三是反复读,对经典中的经典,反复涵咏,读破万卷,神交古人,读书百遍,其义自现。
正如十九大报告结尾部分所言:“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,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,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,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,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,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。”我们必须重塑阅读信仰,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通过阅读经典营造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,找回曾经渐行渐远的文化自信,让书香中国成为美丽中国的重要标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