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考全命题作文审题方法应用指津(于欣校长)
作者:学校办公室 来源:徐州市三十三中 发布时间:2019年6月6日
中考全命题作文审题方法应用指津
徐州市第三十三中学 于欣
关键词:中考全命题作文 审题任务 审题原则 审题方法
纵观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形式,基本上以全命题作文、半命题作文以及话题作文、情境作文等形式呈现,依据每年全国各地有据可查的中考作文题汇总统计,其中,全命题作文占比百分之六十以上,半命题作文占比三十左右,话题作文、情境作文占比百分之十左右。全命题作文因其题目的唯一性特点,利于阅卷老师把握评分尺度,而且有效回避宿构套作,因此就今后几年发展趋势来看,仍然是中考命题专家的首选形式,初中写作教学必须将此作为重中之重来训练和指导。
由于当前初中作文教学重学生习作轻有效批阅、重范文仿作轻方法指导,加之考生考场上受时间和心态的影响,难以静心审题、科学审题,往往出现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”或“浮光掠影切题不准”的通病。因此,平时教学中重视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指导,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,是提高考场作文水平的必由路径。
审题,是作文的第一步,而且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一步。审题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和所给材料的分析,了解命题者的意图,弄清写作对象、范围和重点,明确立意,确定文章题材和思路。具体包括:通过分析文题词语含义、中心词和修饰语之间的关系等,进而把握作文的中心思想、选材范围和结构样式。即通过审题,做到四明确:明确体裁,明确题材,明确人称,明确行文要求。①
下面主要从分析作文题目层面谈谈通过审题方法的应用,培养审题能力的主要路径。
一、明确全命题考场作文的类型
目前中考全命题作文包括两种基本类型:一种是“作文题目+写作要求”,作文题目直接呈现,后附写作要求。如2016年上海中考作文题:
题目:没想到,真的没想到
要求:(1)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;(2)不得透露个人信息;(3)不得抄袭。
另一种是“导语材料+作文题目+写作要求”,通过一段热情洋溢、角度鲜明的导语,引出一个相关的作文题目,后附写作要求。这种类型,因其形式活泼且能预热考生思维,一直受到命题专家的青睐。如2016年北京中考作文题:
据报道,在3D虚拟现实的校园实验室里,可以让屏幕里的蝴蝶飞到眼前,可以模拟在不同星球的重力实验,可以置身于恐龙生活的白垩纪,可以探索原 子内部的无穷奥秘……在这样奇妙的实验室里学习,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情呢?请你发挥想象,以“奇妙的实验室”为题目,写一篇记叙文。
要求:(1)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;(2)字数在600-800之间;(3)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。
以上两种类型的命题作文,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种呈现形式:
1.以词语形式出现。如2015年四川资阳中考作文题目《拐杖》,2016年浙江宁波中考作文题《亮》,2017年内蒙古包头中考作文题《桥》,都以独立的名词形式呈现,除词语的意义指向之外,从题目上看不到任何限制。
2.以短语形式出现。如2015年泉州中考作文题目《星星与太阳》,以并列短语形式呈现,甘肃白银市2016中考作文题《刷新自我》,以动宾短语形式呈现, 2017年江苏宿迁中考作文题《网里网外的世界》,以偏正短语形式呈现,词语之间的关联性、限制性以及指向性进一步明确。
3.以句子形式出现。如2014年上海中考作文题目《这里也有乐趣》,2017年烟台中考作文题目《生活,是一面镜子》,2016年山东淄博中考作文题《下一次,你会做得更好》,都是以完整的句子出现,体现更明确的指向性和限制性,命题意图也初露端倪。
以上两种类型三种形式的命题,无论繁简,都会在选材范围、选材角度、内容重点以及中心确立上设置一定限制或障碍,特别是第一种单词形式,看似不设限,其实“大象无形,大方无隅”,更考量考生的审题能力和应对策略。只有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断“授以审题之渔”并加以针对性系统训练,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有机应对中考作文的挑战,无论题目如何变形,限制如何隐含,终会出现“江流宛转绕芳甸,月照花林皆似霰”的审题佳境。
二、把握全命题考场作文的审题原则
审题就是仔细地审读思考题目,审慎揣摩命题者的意图,从而使主旨立意内容重点等合乎写作要求。审题是考场作文写作的第一步,具有决定意义。这就要求教师指导考生平时训练中,注意把握全命题作文审题的三原则,即准确性原则,丰富性原则,创新性原则。在此基础上,明确选材范围,确定立意角度,明晰组材方法,可谓“审好题目半成文”。
1.立足限制求准确
考场命题作文,为实现其甄别和选拔的评价功能,无论短语形式还是句子形式的题目,都设置了一定限制,或多或少设置了审题障碍,这就要求考生能立足命题限制,准确把握命题意图,确立写作方向,形成初步思路。例如2017年福建中考作文题《每个站点都有风景》,就要注意“每个”和“都有”两个关键词的限制,突出成长路上的几个节点片段,采用片段组合的方式,以小见大,挖掘出成长的体验和感悟,升华为亮丽的“风景”。或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,先重点写成长道路上某一节点的故事,从中挖掘出成长的内涵,然后用一段排比句概括其他节点的生活和体验,也能顺理成章的扣题。否则,就会失之偏颇,难免跑题。
2.突破单一求丰富
对于单个词语形式出现的作文题目,乍一看独字独词,虽没有限制,却因为信息太单一往往无从下手,这恰恰是考场作文的审题难点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突破字面意义,把握事物本质,从而激活写作灵感,调动具有本质意义的这类素材,化单一为丰富,化表层为深刻,成功完成审题需要。例如内蒙古包头2017中考作文《桥》这道题,如果单从字面来看,无论写什么桥,都难免表面化单一化肤浅化。如果我们从桥“连接此岸和彼岸”的本质功能来看,就会将“桥”升华为“沟通”之义,然后可以进一步丰富为“心灵之桥”、“生命之桥”、“文化之桥”等等,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鲜活故事,进而达成命题者的命题意图。
3.超越导语求创新
带有导语的全命题作文题目,导语材料或启发学生打开思路,或暗示题目的意义,因其不同角度的启发引导,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题门槛,对理解能力的不高的考生可谓福音。一般的考生会从命题者给出的提示内容中,选取某一方面确定选材角度,架构行文思路。这种审题倾向,虽不会有大的偏失,但却往往因选材雷同,难以写出新意,从而淹没在成千上万份试卷中,难获高分。高明的审题者,往往会从导语的省略号留白中,独辟蹊径确立选材方向,超越命题导语求得创新突破,从而脱颖而出。
例如上文提到的2016北京中考作文题《奇妙的实验室》,审题时最好不要从诸如 “让屏幕里的蝴蝶飞到眼前,模拟在不同星球的重力实验,置身于恐龙生活的白垩纪,探索原 子内部的无穷奥秘”这些导语角度选材,而一定从后面的省略号中发掘具有“奇妙”特点的实验,诸如深海资源开发,诸如人造器官培植,诸如人脑和平芯片的安装等,从而表达对优化生存空间和谐发展的积极主题,文章一定有情趣有质感有新意。
三、掌握全命题考场作文的审题方法
要想准确高质量地审清题目,就要掌握一些审题方法,这样才能为考场顺利成文打好基础。下面就介绍四种常用的审题方法。
1.注意抓住题眼
“题眼”,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。通常在短语或句子形式的全命题作文题目中,必然有一两个词,或限定取材范围,或暗示内容重点,或决定作文主旨,从而体现命题意图,这个词就是作文题目的“题眼”。 题眼是题目的核心和灵魂,把握住了题眼,也就把握住了文章重点,从而避免走入写作的误区。
独词成题的,这个词就是题眼,例如《分享》、《尝试》、《告别》等题目,就要围绕题目中独立词语纵向挖掘,横向开拓,审题立意,确定文章重点。
文题是短语的,其中的修饰、限制词语就是题眼,因为这是命题特殊要求的标志。
如2017年广州中考作文题目《总会想起那张照片》中,“总会想起”就是题眼,也就意味着在自己成长的不同节点,或不同的心境,“总会”不由自主的想起那张照片,想起它总能带给“我”温暖和慰藉,亦或是鼓励和警醒等,“那张照片”既是聚焦的重点,又是全文的线索。
文题是一个完整句子的,寻找题眼时要全面考虑,理清句子中几个相关成分的内在关系。例如2015年上海中考作文题目《不止一次,我努力尝试》中,“不止一次”和“努力尝试”就是题眼,至少要写两次或两次以上“我”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尝试某种成功的经历,或重点写一次努力尝试的故事,然后点面结合,用“面”上的概括排比突出多次尝试获取成功体验,才符合题目要求。
2.注意隐含信息
遇到“真”“最”“也”“还”“再”“更”“其实”“依然”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,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,而往往是容易误入的陷阱。因为这些副词中,往往隐含着丰富的审题信息,需要引起我们更多的注意和思考。如2017年南通中考作文题目《这里,也是我的舞台》中,“也”字就隐含着“是别人的舞台也是我的舞台”或“以为不是舞台实际上也是舞台”等信息;《其实不想走》“其实”隐含着貌似“想离开”其实“不忍离开”的情感转化。
而2016年中考作文题《没想到,真没想到》,隐含信息更丰富。从立意上看,“没想到”表示一种出乎意料,两次强调“没想到”加强语气,含蓄地表明某个人物或事件给作者带来的震撼之大,影响之深;从选材上来讲,如侧重写人,审题思路可以是“没想到,真没想到他(她)是那种人”,用抑扬手法去写之前对某人的误解,然后通过特别事件表现此人身上非同寻常的闪光之处;如侧重记事,思路可为“没想到,真没想到这件事结果竟是这样”, “没想到,真没想到这件事还可以这样解决”,从而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悟。如果平时的作文训练能突出和强化这种关注隐含信息的方法,审题一定会顺利过关。
3. 注意添加因素
遇到独立单词或短语形式的作文题目,审题时一定要在这个词语(短语)之前或之后添加自己熟悉的相关信息,从而缩小选材范围,明确情感取向,写作思路就会如风行水上,淋漓酣畅,无影有踪。当然,卷面上的题目一定要抄写原题,添加因素法审题只是强调胸中有丘壑、笔下有路径。
例如江苏无锡2016年中考作文题《比分数更重要的》,可以在后面添加相关信息,顺成诸如“比分数更重要的是拥有一颗自信的心灵”,“比分数更重要的莫过于青春的豪情”, “比分数更重要的是生活的创造力”等等,然后据此确定写作思路,或写人叙事或阐述观点,定能左右逢源自然成文。
再如2017宁夏中考作文题目《遇见》,则要在“遇见”前后各添加一定信息,最大限度的缩小题目的外延,具化写作内容,从而清晰写作路径,亮出个性色彩。如“在花季雨季遇见特立独行的班主任是我的福气”,“在光影欣赏中遇见阿甘改写了我的人生观”,“走进坝上草原遇见不一样的诗和远方”等等。这样添加因素,文章一定出手不凡。
4. 注意虚实转化
考场上有时会遇到诸如《那一股暖流》、《我心灵的甘露》、《风景在路上》等作文命题,关键词“暖流”、“甘露”、“风景”等比较抽象,就字面意思来审题,文章无从下手;还有像《答卷》、《拐杖》等题目,字面意思又太具体,直接就此选材未免直白和局促。这时,就要用“虚实转化”的方法来审题。因为从美学角度讲,“一片树叶、一束阳光、一幅风景、一片海洋,人们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几乎是类似的,所有这些东西的共同之处就是美”。②所以我们可以抽取出其中美的共性,虚实转化,写作思路就会峰回路转,写作素材也会左右逢源。
如上述题目“那一股暖流”、“我心灵的甘露” 可以化虚为实,写温暖人心、滋养精神的故事,“风景在路上”可以转化为记录成长记忆的故事或一路走来阅读的故事佳作,思路就会柳暗花明豁然开朗;而《答卷》可以化实为虚,转化为“用进取担当书写青春的答卷”、“我的中国梦答卷”等,而“拐杖”要化实为虚,提炼出“精神依赖”的内涵,文章立意选材也会一目了然。
当然,有些作文题目审题时,可能会将以上几种方法综合应用,方可聚焦方向,锁定个性化内容,形成完整而清晰的思路从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,这里就不一一再赘述。
另外,在教学中,除了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作文题目,指导审题方法之外,还可以采取在一个确定的题目上增减或变动文字,分析题目内涵和外延的变化,以锻炼准确审题的能力。还可以让学生比较相似题目之间的细微差异,琢磨作文思路的不同走向。③
正如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所说:写作要有三个头脑,即生活的头脑、书本的头脑和思想的头脑。这三个头脑也即记性、悟性和品性。一篇六七百字的考场作文,虽然审题有法,但要做到应用无痕,其实最终还需依靠考生生活经验、语文能力和思想修养的综合应用。希望老师们多管齐下,指导考生走进生活,走进书本,慎思笃写,外学方法,内蕴精神,激扬文字成就华章。
参考书目:
①《语文教育学》第218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编:张鸿苓
②《美学新概念》第328页 学林出版社 主编:徐岱
③《语文教育学》第218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编:张鸿苓